Church

圣经神学摘录

圣经神学 圣经神学的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作为上帝所默示的话语的圣经。圣经神学帮助我们看清全景,鉴赏将圣经维系在一起的众多主题,理解故事的发展。这关系到圣经每一部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为圣经的全局故事做出贡献,以及对全局的认识如何影响我们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当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圣经神学便会紧紧地围绕基督这一中心。 文 / T. D. 亚历山大(T. D. Alexander) 译/尘觌 校/和卫, © Copyright 2022,《教会》(Church China ) 人们在使用“圣经神学”这一表达时,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一些现代作家用它来表示对圣经文本的任何神学解释,但传统上,“圣经神学”是指“整本圣经的总体神学信息”[2]。这一后来理解的前提是:组成圣经的各个书卷足够统一,共同提供了一个连贯的神学。 我们经常把圣经当作是一本书来看待,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合集,由历代以来不同作者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和语言创作的较短的宗教文本组成。圣经的这一特性,对那些认为圣经具有统一神学观点的人来说,带来了直接的挑战。然而,圣经本身的见证是,尽管不同的人类作者创作了这些作品,但他们得到的是源自上帝的启示,以至于整个作品合集有着上帝作为作者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反对圣经神学的声音 作为一门神学学科,圣经神学有着一段曲折的发展史。在17和18世纪,圣经神学是与教义神学或系统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们在各个不同的主题(通常有24个主题)[3]下解释圣经的神学,并从整本圣经中收集佐证的经文来说明每个主题。…

3 years ago

讲道与圣经神学

讲道与圣经神学 离开圣经神学,我们就不能按上帝的意图理解圣经。当耶稣在拿撒勒的会堂里教导时,祂说圣经在祂自己身上得到了应验,人们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参路4:16-22)。如果我们在教导中效法耶稣基督的榜样,并表明圣经如何指向祂、指向上帝在祂的死亡和复活中的救赎大工,我们也能如此口出恩言,从而使人转变、得以长大成人,建立基督的身体。 文/彼得·亚当(Peter James Adam) 译/尘觌 校/和卫 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220602.html 圣经神学与讲道的关系 1、圣经神学需要传道人 圣经命令读者传递其信息。因此,真正的圣经神学会反映出这一迫切需要,而真正的圣经神学家会希望向他人传递圣经真理。一个检验任何神学既好又实用的方法是,相信它的人是否想把所学到的知识传递出去。讲道,或者任何其它解释圣经信息的方式,乃是试图将圣经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讲道的圣经神学:上帝说了,经上也记着,要传讲这道[2]。 上帝说了 上帝的自我启示总是通过话语来表达或解释。正是通过上帝所说的话,我们才知道上帝是谁,即知道是祂创造了宇宙,也明白祂行事的意义,以及祂的救赎之工。正是通过这些话语,我们得知祂儿子耶稣的身份和重要意义,了解祂的救赎计划和祂的福音。正是通过这些话语,我们知道该如何在信心中顺服,来回应上帝的恩典,并期待基督的再来和上帝国度的成全。上帝俯就我们,屈尊用人类的语言和全然真实的字句说话,好使我们在听到祂的声音时,便能以信心回应祂。当提到上帝同在时,祂乃是在祂的临在中对我们说话。祂曾经在地上说话,而祂现在从天上警戒我们(来12:25)。 上帝的启示是“说话”或“言语”,这一点大有能力,因它被用来比喻上帝在祂儿子里面的自我启示。所以在希伯来书第1章,我们读到“上帝既在古时藉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保罗写到耶稣“传和平的福音”;约翰描述耶稣是“道”(来1:1-2;弗2:17;约1:1)。上帝用言语来揭示真道。 经上也记着 上帝有时会让祂说的一些话被记录下来,留给将来的世代。在整本圣经中,我们看到,祂就是这样做的。摩西不仅向以色列人传达上帝所说的话,还把这些话写下来,以便后世因同样的救赎之工而成为上帝子民的人,可以知道上帝与他们是在立约关系之中。摩西在摩押平原上的讲道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听众,也是为了后世的上帝子民。当这些古老的经文被重新发现、阅读,并得以遵行时,就会产生复兴,正如约西亚和以斯拉的时代那样。另外,上帝的话语也是为我们“这末世的人”写下的(林前10:11)。 当我们成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就继承了这些应许、盟约以及警戒。在新约时代,耶稣和祂的跟随者的一些教导也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最初的读者,也是为了后世的上帝子民。这一切话语都被保存下来,或者是道成文字、记在经上,正为了那些活在(以耶稣初临为始、以耶稣再临为终的)末世中的上帝子民。因为上帝的救赎之功是完全的,所以讲明这些作为的言语启示也是完全的。 要传讲这道 对传道的呼吁以各种方式贯穿在整本圣经中。亚伯拉罕作为先知,要教导他的家人;摩西作为先知,要为上帝子民讲述、记录、阅读上帝的话;旧约的祭司们有责任教导摩西传留下来的律法,先知们将律法应用在他们自己的世代中;智慧的男男女女将智慧的道教导别人;基督的门徒传讲上帝的国度。使徒、牧师和教师传讲真理,带领人回转归向基督,并在基督里逐渐成长。教会在后使徒时代最大的需求便是教师,需要他们来教导真理、驳斥错谬;平信徒也有责任用上帝的话彼此劝慰(帖前4:18)。当他们这样做时,“基督的道理”就丰丰富富地存在他们心里(西3:16),而这种彼此相劝是上帝针对被罪迷惑的人开出的良药(来3:13)。因此,保罗指示提摩太务要传道,这样的指示顺理成章(提4:2)。…

3 years ago

线上聚会

[et_pb_section fb_built="1" admin_label="Giving" _builder_version="3.22" custom_width_px__hover="1080px" custom_width_px__hover_enabled="1080px" custom_width_percent__hover="80%" custom_width_percent__hover_enabled="80%" global_colors_info="{}" gutter_width__hover="3" gutter_width__hover_enabled="3" parallax_1__hover="off" parallax_1__hover_enabled="off" parallax_2__hover="off" parallax_2__hover_enabled="off" parallax_3__hover="off" parallax_3__hover_enabled="off" parallax_method_1__hover="on" parallax_method_1__hover_enabled="on" parallax_method_2__hover="on"…

3 years ago

线上崇拜聚会须知

无论实体或网上崇拜,你有在敬拜神吗? 一、敬拜的对象:透过宣告的动作,表明我当敬拜神。 借着耶稣,靠着圣灵的帮助,来到耶和华上帝面前。创世记中的“安息日”; 诗人说“你们要休息,知道我是上帝”;保罗主餐中的“你们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都可以看到类同的意义。  做什么:要渴慕敬拜,认真的参与,身心的准备。 不做什么:对象不清楚,随意的态度,身心的疲惫。 二、敬拜的态度:透过外在的动作,表明我要敬畏神。在崇拜中,我们透过礼仪,用合宜的行为,来操练敬畏敬虔的心。  做什么:积极参与崇拜中的项目,留意外在的仪态包括穿着。 不做什么:崇拜中消极随意、无所谓的;不礼貌的姿态和过度随意的穿着。 三、敬拜的沟通:透过沟通的动作,表明我与神连接。 我们透过礼仪,诗歌,颂词,包括祷告祈求和感谢来回应神。因为神是关系性的存有,我们在敬拜中,以神的道做核心内容,在基督的救赎里与神连接。  做什么:专心参与崇拜中的礼仪,专一的聆听和回应神。 不做什么:崇拜不被搅扰,不一心二用,不进行以外的活动。 四、敬拜的生命:透过自省的操练,帮助我追求圣洁。上帝面前做手洁心清的人。这里包括了生命自省,对神认罪,与人和好。  做什么:崇拜中操练属灵生命,安静,反省,认罪,谦卑,渴慕神。 不做什么:不要过心怀二意的生活,崇拜和生活不冲突。 五、敬拜的奉献:透过奉献的动作,表面我顺服神权,包括了的回应,我的生命,才干,物质,都是你的。我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  做什么:操练献上金钱,事奉,生命。 不做什么:不要逃避上帝,不要单单只为自己活。

3 years ago

“线上教会”真的是教会

“线上教会”真的是教会 在COVID-19疫情期间,许多教会进行主日敬拜的方式变成了直播或播放敬拜和讲道视频。这就引发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教会可以完全在网上吗?或者说,纯粹的“线上教会”真的是教会吗?这篇文章提出,尽管教会也会利用技术,很多的事工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但并不存在所谓的“线上教会”。保罗对教会的主要隐喻之一是上帝的圣殿,而这个词在圣经中通常都是指一个地方。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互联网将身处各地的个体连在一起敬拜,可以看为上帝临在于这一间地方教会吗?另外,教会中的团契相交和彼此的服事可以不通过身体进行吗?本文通过审慎的考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文/罗纳德·吉耶斯(Ronald L. Giese, Jr.)  译/煦  校/笔芯 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210601.html “教会”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实现吗?有人会说,既然这已经在2020年3月大规模开始了,也许这样问更好:“这能算教会吗?”那么,我们可以有“网上教会”或“数字教会”吗?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不,完全不可以。有人说可以,但它与“实体”教会不一样,它只是一个“替补计划”,标准永远是实体聚会。第三类人会说:“哦,是的,虚拟教会同样是一个教会,但样式和做法与实体教会不同,两种都有其优点和缺点。”[2] 教会有“普世教会”(历代所有的信徒)和“地方教会”之分,从彼得前书5章就能看到这两者:基督是群羊之上的“牧长”(彼前5:4;另见彼前2:25),信徒在全世界有基督里的弟兄(彼前5:9);然而,彼得却鼓励长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彼前5:2;另见徒20:28)。福音派有两个不健康的倾向,一是个人主义的兴起,二是对普世教会的不重视。吉尔斯(Giles)在二十五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今天则更真实: 那些作者把耶稣和保罗想象成如同葛培理(Billy Graham)那样的布道家,呼吁人们对信仰作出个人的回应,并建议说,教会是帮助他们活出基督徒生命的地方。当然,这里所指的教会就是地方教会,如同是一个自愿参加的协会。而普世教会就没有这样的吸引力,因为它并不能帮助个人。[3] 地方教会有圣职人员(徒13:1;林前12:28),有洗礼作为加入教会的标志,还有正式的聚会。因此,地方教会不仅仅是一个“家”或“家庭”,尽管新约对信徒使用了家族性的术语。[4]地方教会是人,而不是建筑物。无论是聚在一起,还是没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人才是教会:“教会(Ekklesia)既是聚集在一起的行为(彼此团契相交),也是聚集在一起的团体。教会不仅存在于主日敬拜的聚集中,而且在正式聚会之外仍旧是教会。”[5] 另外,十六和十七世纪出现的文件值得一看,那是以圣经为唯一、真正权威来源的信仰复兴的组成部分。虽然改教家和清教徒的教会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对教会性质的定义却相当一致。在奥格斯堡信条(1530)中,“教会是圣徒的聚集,在其中福音被纯正教导,圣礼被正确施行”(第七条)。尽管奥格斯堡信条较为简短,但也认识到了对纯正教会的需要,以及教会对教义偏差进行监督(第八条,并分散在整个信条中)。在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中,同样,“各个教会的纯正程度,乃是照其所信奉所教训的福音真理,所执行的蒙恩之道,所举行的公共崇拜的纯正程度而定”(第二十五条)。除了讲道和圣礼的施行之外,还有教会劝惩或“洁净”的方面(第三十条)。正如克罗尼(Clowney)在谈到这两个世纪时所总结的那样,“在区分一个真正的基督教会时,有三个标记:忠实宣讲圣言,正确施行圣礼,以及忠实地执行教会纪律。”[6]基督通过圣灵的临在构成了教会。这种临在的一个结果就是通过宣讲和教导上帝的话语来作出指示。 早在2020年3月之前,我们如今的这种“线上教会”就存在,而且声称满足所有这些定义和描述。直到现在,我们的教会(实体教会,而非线上教会)并没有太多考虑何为教会,有的干脆将线上教会看为常规教会的替代品。即使在可以稳定和快速访问互联网的地方,绝大多数信徒仍然希望实体见面,但2020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迫使世界各地的教会暂时关闭实体的大门。此前,“线上教会是否真的是教会”这个问题只存在于遥远的背景里,现在却被置于眼前。我们现在有“网络校园”和“线上教会”这样的表达,这些矛盾的措词是否犹如“有偿志愿者”或“精确的估计”那样矛盾?或者,它们像大多数逆喻一样(比如“友好的火力”或“在人群中独自一人”),只是文学手段,起初听起来很奇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得非常普遍,以至于我们不再认为它们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几年前我们认为“远程办公”或“远程医疗”没有意义一样,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为现实。许多人会说,我们的文化已经达到了“线上教会”的水平,只是困在“视频教会”、“虚拟教会”、“网络教会”或“线上教会”等措辞上。 大多数相信圣经的教会不会因为网络直播而失去会友。我们教会有一个堂点,之前一直没有直播敬拜视频。但是从2020年3月底开始,直播了几个月,当限制被解除,教会恢复了实体聚会时,成员并没有流失,这很正常。成员很难只为了线上聚会的方便,就抛弃原先在教会建立的关系。 但是,在整个疫情大流行期间,许多教会没有为会众给出教会的定义。文字是有意义的,言语不仅反映其假设和神学,而且还会导致行动和行为。这场疫情大流行造成了实体之门关闭和互联网之门打开,但同时也是牧师回答教会是什么和如何做的时候。仅仅回答“教会是一个聚会”是不够的。此外,我们要告诉网站上的和聆听我们视频音频信息的访客什么呢?有多少教会,在他们的第一次直播聚会时会花几分钟来定义什么是教会,媒体聚会在什么意义上是或不是教会呢? 想想四五十年前的电视布道家杰瑞·法威尔(Jerry Falwell)或吉米·史华格(Jimmy…

4 years ago

短片 疫情中的教會:苦難中的敬拜

今天教会正在面对不少的挑战,无论是崇拜,团契和小组,都在做一定的调整和适应。 但作为基督徒,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敬拜的生命是不会停止的。反而,这个时刻更是考验我们对敬拜神的认知。 可能我们不能聚会,无法出席小组活动,彼此面对面的肢体生活少了。 然而,我们个人,家庭对上帝的敬拜仍然是可以持续的。 诗人说,“我要一生向耶和华唱诗,我还活的时候要向我神歌颂。” 诗人的重点是,我还活着的时候,就要敬拜。同样的,你还活着的时候,仍然要有敬拜的生命,敬拜的生活。 基督徒的敬拜并不局限在教会崇拜聚会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地方,时间,方法来敬拜神。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房間敬拜神,到公園大自然敬拜神,我们也能够透过手机視頻和肢体来一起分享敬拜神。 所以,牧师在这里要鼓励你,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敬拜。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仍然要渴慕神,敬拜神。 作为耶稣的门徒,这是我们的执着,更是我们的生命。

4 years ago

坦然无惧面对我们的罪

独自与神晤对时,得以坦然无惧地承认自己的罪 我们当怎样战胜那在隐密处的门前常常压迫我们的那种不信?方法就是,我们需要在耶稣基督里彻底了解神的心。我们以我们的罪为一个惧怕神的理由,神以我们的罪为一个令我们进到祂面前的理由。我们想神最多不过是对我们说:“虽然你有罪,你可以来。”但神的意思却不同:因为你有罪,来!因为你十分需要我,所以快来! 文/邦兹(Edward McKendree Bounds) 译/王明道 在神面前的隐密处,我们可以毫无恐惧地将我们内心深处所存的完完全全陈述出来。这是我们对世上最亲密的朋友所不能做的,有时也是我们不敢做的。因为怕羞的缘故,我们的口唇便紧闭不肯述说。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自由无阻地将我们最隐密的羞耻和忧愁,托付在听我们的主的耳中。因此我们祷告的屋子便能成为一个使我们被压制的心灵得着完全解放的地方。 在希伯来书中有一个含有深意的题目指示我们说,神对于我们完全的知识就是我们在祷告中能以自由的基础。“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以后还说什么呢?“所以我们当在神面前战兢恐惧逃避祂的鉴察”么?不是这样,而是“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4:16)这真是一种使人惊奇却很能安慰我们的说法。其实神的体恤若不是本于一种对于事实的各部分完全的知识,恐怕与我们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不然就必成为一种无知的体恤;无知的体恤总不能使人得着许多真实的助益。 最能阻拦我们使我们不敢坦然无惧到神面前来的,就是我们对于罪恶深切的自觉。一种对于罪恶极重的自觉使我们怀疑,以为自己到神面前来是不能蒙悦纳的。按我们想,我们这样不洁净的人还要向这位十分圣洁且是完全知道我们的神祷告,这简直是侮慢神的事。但是那位圣洁者自己对我们说:你要将你心中所设想的我知道你一切深罪的意念放在另一边;正是因为我知道一切的事,当你来的时候,你当信靠我是能帮助你的。 我们了解神的心一定比了解别的事物更少,若不然我们决不至这样畏惧,不敢带着我们的罪到神面前来,如同带着我们的忧苦来一样。因为在神圣洁的生活中,没有别的事比祂饶恕罪人、帮助罪人更为喜乐。祂的心很宽大,不必需要人有资格配见祂,然后容许他们到祂面前来。祂用一种出人意外的大量对待我们。祂的慈爱常是远在我们的祷告以前。祂以美福迎接我们(参诗21:3)。一个忧伤的心灵在罪中悔改、向祂发出呼吁的时候,祂的慈爱临到他比闪电更快,使他蒙怜恤;在这种无力的祷告未发出一半以前,怜恤已经向他发出了。 我们从此可以明白当怎样战胜那在隐密处的门前常常压迫我们的那种不信了。这方法就是,需要在耶稣基督里彻底了解神的心。我们以我们的罪为一个惧怕神的理由。神以我们的罪为一个令我们进到祂面前的理由。我们想神最多不过是对我们说:“虽然你有罪,你可以来。”神却是有一种绝对与这个不同的说法,祂说:“因为你有罪,来——因为你十分需要我,所以要来。”若是必须先止住不犯罪然后方能信赖着祷告,我们就都有祸了!若是只有完全人能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我们就都有祸了!如果我们要到神面前来,我们必须像那个浪子,带着我们的破衣、饥饿、罪过和极大的缺乏前来;但是那满有慈爱总未改变的父亲,在我们“相离还远”的时候,就看见我们——因为祂已经长久希望我们,等候我们回来——并且祂要跑来迎接我们,为要使我们快些就近祂。在我们哀哭认罪尚未到一半以前,祂要叫人为我们拿上好的袍子与戒指,又要为我们宰肥壮的牛犊,对我们发出热烈的欢迎,是我们从来未曾盼望得到的。[1] 本文节选缩编自邦兹,<隐秘处的灵交>,王明道译,于《王明道文库》,第五册:《天召》(台中:浸宣出版社,1998)。——编者注 [1] 本文节选缩编自邦兹,<隐秘处的灵交>,王明道译,于《王明道文库》,第五册:《天召》(台中:浸宣出版社,1998) 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220611.html © Copyright 2022,《教会》(Church China )

4 years ago

Ministry in San Francisco

Cornerston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everyone to serve the Lord in a wide variety of dynamic ministries. Depending on an individual’s…

4 years ago

六月份阻断措施后的教会

"倘若六月份政府没有再延长居家阻断措施,那时候,教会将面对什么状况呢?" 吴子平   按照目前全球疫情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到,新加坡政府不会全面松懈,而是逐步谨慎的调整放宽措施,时间可达六个月以上,或者直到有疫苗面市为止。所以,即使是措施开始放宽,社交距离和戴面罩,将继续成为我们生活常态。这些都将直接的影响教会社群的生活,而近期内教会将不会恢复疫情前正常的日子。   因此,教会要开始准备,措施放宽后要继续面对的种种调整。   1. 社区距离是常态。可能是10人,或者100人。这对许多的教会而言都是挑战。特别是中小型教会,崇拜人数在150~200人以上的聚会。很可能我们要提供更多堂的崇拜,更短的聚会时间。这也包括祷告会和其它例行会议。或者,继续维持现有的线上崇拜模式。有一些教会的线上聚会仍然困难重重,资源有限,需要尽快寻找技术上和事工上的援助。   2. 教会主餐的安排。许多教会在疫情期间无法举行主餐,也有教会把主餐邮寄给小组和组员,让他们自行在家中,透过线上聚会安排一同领受。当然,不是所有宗派都会同意,这里也有神学性的讨论空间。我们还要面对洗礼和婚礼等的课题。(当然这些都可以延后处理。)   3. 教会主要礼仪节日。例如婚礼丧礼,感恩节,圣诞节聚会。在社交距离和戴口罩的措施下,我们仍然在人数聚集管控下,只能极少人聚集。为了维护教会礼仪,我们要开始预备更小的小组群(2-3人),和帮助家庭(或两个家庭)可以自行有庆贺节目。   4. 基督教教育与圣经学习。当基督徒长时间没有教会的课程安排,他们将如何推动圣经学习呢?至少一直到年底,这将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安排。例如栽培课程和系统的圣经学习课程。   5.…

5 years ago

新加坡基石教会: 受难节线上聚会

我们透过线上聚会,一同来默想耶稣基督的死,祂被钉十字架,对你我和世界的意义。 耶稣受难周。圣经中说: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愿每一个弟兄姊妹预备自己的心灵,默想主耶稣为担当我们的罪甘愿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怀着感恩的心领受神的恩典。

5 years ago